close

面臨大兒子明年就要升小學的現實,我不得不開始進一步思考「教育」這東西...。兒子特質獨特,思考特殊,說有創意嗎?對。皮嗎?是啊。他很有想法,自我很強,常常想要他人照著他的意思行事,他有很多優點,但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弱點。看著他長大,很快就要上小學了,我開始尋找「什麼才是對兒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人家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但,這句話在我大兒子身上是完全用不著。他出生後,我看著書尋找育兒方式,常常發現他和書上的敘述是不吻合的。老實說,很多每個月齡的特質在和書上敘述之同年齡時的他身上都看不到,反而若往前搶先看幾個月的特色,還比較像他的成長經歷。所以我相信他是聰明的,他是健康的。我還是這樣相信。但,隨著他長大,我也在他身上看到很多特殊(注:我所謂「特殊」並非意味「不好」或是「異常」,只是特殊,和他人不同而已)的成長經歷,也發現他或許有些過動傾向。(關於為何這麼說,因一言難盡,我就不多說了。)

 

過動並非不好。他體力,精力遠遠超越一般小孩,超熱情(常常嚇到別人),頭腦轉的很快,講話用詞像大人等等,他的優點也很多。但,在團體裡,他也會經歷很多不習慣,比較難融入有規矩的環境。(不想被規律,放進一個規定的箱子裡)我想很久,想了又想,到底我可以為他做什麼?我可以給他什麼樣的教育環境? Homeschooling? 還是傳統教育環境?(Traditional Classroom Education?) 我不瞞各位我的擔心之處。我真不甘我的寶貝因他的特殊,特質而被小學老師貼標籤,妨礙他真正發揮他的潛能,神給他的gift。我也常常為他禱告,他生命裡,不管他走到什麼階段都會出現懂他,愛他,瞭解他,有智慧引導他的神給的老師。(幼稚園部分,我相信神已經回應我這一點了。)現在我禱告神會引導我為他找出最適合他的教育方式。念教育的大姊在加拿大自己在家教我侄子到他們升小學二年級,二年級後因老三的出生,他老大與老二送去小學。但,孩子們的學習超越學校的進度,尤其是老二,確定要跳級提早畢業了。我很敬佩我大姊,她永遠也是我育兒中遇到瓶頸時,第一個會找的主裡的姊姊。訴苦也好,商量也好,反正和她聊一聊,我總會覺得事情沒那麼糟,神已然看顧著我。所以看著她在國外,沒什麼幫助下,一路自己照顧三個好動的男孩且教得很好,我個人是完全不會排斥homeschooling這選擇。(但當然也要尊重先生的意見。)找出對小孩最好,最有利益,最適合的教育方式才是重點,形式並不重要。各種教育方式都有他的優點和弱點。我並沒有「到了年齡就要上學」這樣的想法。多多評估找出對小孩最適合的教育才重要。尤其是對於ADHD/ADD, Asperger's等有不同的特質的小孩而言,為他們評估教育環境之後再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就更重要了。在這尋找當中,我遇到一些選擇:Homeschooling (在家自學),法德福教育,森林小學,或是這一些的混合,還是去國外找更多資源。因為先生在台灣工作定居在台灣,家人住在一起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所以我就不考慮自己帶著小孩出國唸書讓他們成為看不到爸爸的小留學生。我們的原則是要嘛就大家移民,要嘛就大家在台灣,家庭不可以分開。也是一路在尋找最適合樂的教育方式,我得到一些資源,而這次的演講也是其中之一。

 

當天到場,看到年經爸爸媽媽,有些是自己一個人,有些是夫妻兩,還有的是帶著小孩全家出動來聽演講。本來就很喜歡上課的我,我很期待校長要說什麼,感覺好像大學時坐在演講廳最前排時模樣。心裡充滿期待與興奮等著教授出現的心情,好像回到大學生時。接著介紹人的邀請,朱台翔校長從舞台左方大方地,慢慢地走進來,在台上中央部,止步了。是一位女生。(不知為什麼我一直以為是男生。)黑色T桖,搭配牛仔褲,穿著運動鞋。黑黑的長頭髮很自然的潘在她肩上。校長個子不大不小,瘦瘦苗條。和我預想的「朱台翔校長」的模樣大大不同。她開始演講,不像演講,好像在講故事給小孩聽一般的溫柔。我好像回到一個小孩,聽老師講故事。剛開始還不習慣校長較慢的講話速度,但我發現我也慢慢地被吸進去她的劇情裡,發現自己手開始不停的在紀錄我聽到的教育理念。聽完後,一看,竟然做了12頁多的筆記!以下,分享一下今天朱台翔校長講給我們聽的「故事」...

 

1.    學習講正面的話,對孩子說「好話」

 

正面的話增加腦神經的連接

Positive words increa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eurons. 

負面的話減少腦神經的連接

Negative words decrea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eurons.) 

 

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對小孩說出傷害的話,或是開始數數字(e.g 「我數到三,你就要做好!」等等)

[思考] 自己常常說的話,有沒有更正面的?我們可以改說....

- 「我數到三!」「慢慢來,我等你」(哇...這超需要有耐心。也就是說,我需要將「提早」變成習慣才有辦法辦到啊。)

- 「你怎麼常常~」「我猜你不是故意的。」(同理,體會)

- 「趕快做!」「我幫你」(協助孩子自己做),「沒關係」,「沒問題」等等

 

我們要從好好說話開始!

練習說好話。若因著情緒而溜了口說出傷害孩子的話,也可以向孩子道歉說,「對不起,我剛剛說的話讓你傷心了。」

說好話有什麼效果?

→ 1) 降低衝突,2) 提升學習慾願

 

練習說好話:選擇五個主打好話,在家練習說好話。

我選擇的是:

1)     我幫你因為我常常對他說,趕快自己弄一弄!(因我常常手上抱著嬰兒。。。)

2)     慢慢來,我等你:因為他常常讓我等很久,等到不耐煩了,我都會開始數數字。。。

3)     我猜你不是故意的:我的確常常說,「你為什麼每次都這樣ㄋㄟ?!」

4)     沒問題,沒關係:要我這樣說其實很難,因為當我看到他不專心而做不好的時候,我會說,「你看!你就是不專心才做成這樣的!」可是想一想,孩子或許不是不專心,而是已經盡力努力了。所以。。。,讓我來練習看看吧。

5)     我愛你,我相信你可以!:當他讓我生氣的時候,我要學著說這一句話。

 

 

呵護,疼愛小孩:真正被疼愛,被呵護的孩子,當父母老了,還是會留在父母身邊。(一個中風的父親與女兒的例子。)

 

願意被改變而當人際關係的主導者

(故事)一個衰老的母親與女兒的例子:當一個母親對女兒說出不信任的話時,女兒很生氣。但後來在校長的一勸之下,決定「先改變自己」。她主動打電話和媽媽說對不起。後來也常常打電話和媽媽問好,努力說好話,甜蜜的話。母女關係漸漸變好,變親密,到最後都不用大小聲說話,女兒也對母親大開心房。若想改變,改變要從我們開始。

 

不管父母當年如何對待我們,我們都可以當我們關係的主導者,願意被改變,就可以跳脫與他們不好的關係。我們常常以我們當年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對待我們自己的小孩。我們可以從對他們說好話,說讚美的話開始,改善我們之間的關係。

 

信任小孩:我們每一個孩子都不同,相信「都一樣好」。要對自己小孩有信心,信任他們。父母對小孩的信任可幫助孩子們:

1)     往他要的方向走

2)     發揮他的能力

 

謙虛的育兒態度:有時要「忍耐不要管」(一個父親看著孩子做事,說「你如果能一輩子~,我就服了你。」的例子)

 

有時孩子會有「個人的沈迷」。(例如每天都在做大同小異的鳥窩等等)看著他們這樣的「沈迷」,或許我們會看不起,也不了解。雖然對他人而言毫無意義,但那對小孩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所以就算我們看不起,也是要忍著不要管,不要試著掌控孩子的每一個行為。

 

當小孩的自我開始發芽時,父母還想掌控一切,就很容易起衝突。此時,我們不要試著去掌控,而是以謙虛的態度當一位協助者,問小孩說,「需要我幫忙嗎?

 

 

 

有一個小孩回家時,很害怕經過一路段。當媽媽知道的時候,她隔天站在電燈下,等著孩子回來。孩子問媽媽為何站在那邊,媽媽說,「因為你說你會怕。」孩子當媽媽過世時,比起任何她與她媽媽之間的甜蜜回憶,她想起這件事,因為或許她當年還小不懂,但這件事讓她感到媽媽的疼愛。

(這讓我想到樂常常說會怕去洗手間,因為我忙著悅,有時會逼他自己去上洗手間。想起自己小孩後,有時會怕自己去睡覺,媽媽一起在房間裡看書陪我等我睡著才下樓。下次當樂說他會怕時,我也想陪他一下。)

 

 

2.    提供豐富的環境讓孩子學習

孩子腿受傷要縫針的故事:阿公對孫子說故事,幫助孩子忍過要縫針的恐懼

「動與痛」:阿公對孩子說,「痛」是很重要的。因為「痛」,我們才能自由的動。(阿公舉例玫瑰花與小兔子的故事)這故事提供了孫子「思考的機會」,讓他對「痛」有更多的了解與體會,因此幫助他度過治療過程。運動,閱讀,說話等等都是孩子大腦的滋養品。所以不要嫌孩子講太多話。(我要反省。)

 

作弊女孩的故事:「錯了才會有學習的機會」(想起台灣作功課都是父母盯著,寫得完美才要交出去。這毫無意義,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讓孩子思考,不要馬上給答案,或是為他解答。

教育 = 一次又一次,重複,換個角度,繼續教孩子一個事情。(我常常對樂不耐煩因為我教他好多次的事,他好像第一次聽到似的,常常忘記,我就會對他生氣。所以要記得這一句!)

數學的例子:有個國王叫人計算若他想一年內完成X件事(很多!),一個月大概要做多少才行。有人說,X÷12就好。有人說,X÷6÷6也可以吧!還有人說,那也可以X÷1÷1÷1÷1÷1…..(直到1有十二個)!但,他們發現這樣怎麼除,還是X件事要做!後來,他們說,那,X÷2÷2÷2÷2…. (直到2有六個)也可以吧。

為何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就是X÷12就好?這不是最簡單嗎?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讓孩子們自己從多角度去多思考,多觀察,就能讓他們看到事情的重點。這樣提供他們不斷地思考的機會就是提供孩子豐富的環境。

 

寫作:要會寫作,孩子必須要有話說。怎麼才會有話說呢?就是要會思考。怎麼才會思考呢?就是要有感覺。怎麼才會有感覺呢,就是要會觀察。因此

 

  

 

 

     豐富的環境à讓孩子很有感覺à很有想法,會思考à讓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這樣的感覺

     豐富的環境也能幫助我們更多思考,試著以溫柔的方式處理問題。因此也是會影響其中的大人,讓大人變的更聰明。

 

 

3.    父母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

如果我們能好好說話,不要說負面的話,試著說正面的話,我們就是在以溫柔的方式幫助孩子。

父母會主動安慰孩子,孩子才能主動去關心,安慰其他孩子。校長分享說他爸爸心像個小孩,從來不在他們面前說任何人的壞話,看出來每一個人的好處,將他們的優點說給他們聽。

 

父母怎麼做?

1)     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

2)     看出每個人的美好

3)     抱著一顆像個小孩的新:生活在小孩的生活當中

在我們教育中,我們或許成功傳達一些複雜的知識,但失落了一些更重要的事….

 

要改變自己,就要從說正面劃開始!

 

解答問題

 

「喜歡做的事」先,還是「該做的事」先?

朱校長建議先給他們做喜歡做的事,因為她說孩子照顧好自己才會有能力跳脫自己,客觀地去看並照顧其他事情。例如做功課的話,最好是可以讓孩子將功課變成「喜歡的事」,別試著掌控,不一定要怎麼樣才行。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不要試著去管他,讓他自己去學習並體會,這樣就能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感想:雖然很有道理,但我有一些質疑。若要出門了,孩子想玩玩具(想做的事),但他還沒換衣服(該做的事)時,我相信要先換衣服再來玩,這樣孩子也比較能專心的玩,大人也比較能放鬆,沒壓力。所以我覺得要不要讓他先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也要看狀況和時間,不是每次都讓他做「喜歡做的事」。或是讓他做喜歡做的事的話,可能事先要講好可以先玩多久,然後就要去換衣服等等,或讓他選擇1) 先換衣服後,玩到出門時間,或是2) 先玩15分鐘,就要換衣服,然後有時間在繼續玩,等等。要先和孩子約定好,不要突然給他一個不受歡迎的「驚喜」。我還是相信尊重孩子很重要,但也需要一些discipline(管教),不能完完全全放任。但有一點,我覺得很有道理的事,校長舉的例子,「不管孩子做作業」。有個女孩,邊玩邊做作業,做到很晚。中途,母親看著這樣的女兒,很氣,很火。但,她聽了校長的勸,沒有特意去管她,就讓她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女兒對母親說,「媽媽,這樣我好不習慣耶。妳還是管管我吧。」但,母親堅持不管就是不管。結果,隔天,雖然母親不管女兒自己回家開始做功課,花了將近一小時的時間就完成了作業。這樣,讓他有自己思考什麼才是最好的,然後自己體驗不好的後果,因此學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這一點,我同意我們當父母的不要太撈掏,免得孩子都聽膩了,也習慣我們撈掏,變成一種雜音,根本沒在意我們在說什麼。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我孩子花樣多,叫他做一件事,他會先做這個,先做那個,慢慢來,通常到最後我都會變撈掏...。完全不管,讓他自己來,或是管得很徹底。要不然,中間值,不白不黑的,孩子也會不清楚界限,最後,他不開心,我也不開心(說直一點就是生氣啦。)

 

:孩子正是在反抗期中。怎麼辦?

:朱校長問家長,雙方家長和老師有沒有打,罵。家長回答「爸爸有在打。」,校長請家長停止大小孩。可是不是不打就好。也不要用負面的情緒罵(打)小孩因為這樣會讓小孩變成挫折承受低的小孩。例如用「你每次都這樣!」這樣的言語羞辱小孩也不對。不要說惡毒的話來傷害小孩。(針對這一點,我的確要好好反省反省,改過來...。)校長建議我們帶著微笑面對孩子。這樣我們自然就說不出惡毒的話。多多讚美孩子,說好聽的話給他聽,數一數他們的優點(例如每天寫一個他的優點,找找他的美好的地方。),因為他們最值得我們這麼做。

感想:因為他們的理念是不打,不罵,不恐嚇,不威脅引導孩子,所以校長會說這樣的話,我可以理解。但,我個人認為只針對「不打」這一點,我另有看法。打,用spanking(拍打)而不是hitting(撞打)來處罰孩子的情況下,我認為並不是不行的,但需要有條件。我認為拍打孩子不應該是唯一的管教方式,或是父母出氣的藉口。也要看那小孩的特質。每個孩子的特質各個不同,所以訓練方式,管教方式也不應該一樣。例如,我家小孩並不太怕「打」。對他來說,若他做錯事最好的處罰方式就是罰站或面壁思考(time-out)因為他最不喜歡人家不理他,他很不愛背隔離。更進一步說,看了許多訓練小孩的書之後,我自己得到的結論是,若要拍打孩子應該要平穩的情緒下,為了要訓練(training)還不懂道理的幼小孩子的道具,而不是用此方式來管教已經懂事情的對錯是非,且道理也聽得懂的年紀較大的孩子。而且,要打也要先讓孩子知道為何被打,和孩子說好要打幾下,免得父母被惹毛了,打下去就不停變成虐待孩子或是家暴!所以我完全同意朱校長說的「不應該負面情緒下打小孩」,因為大人會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看著大人恐怖的表情認為「爸爸(或媽媽)是因為生氣才打我!」並不認為因為自己做錯事而被處罰。所以若真的要用拍打訓練或管教,那麼我們大人要先self-check我們當下的情緒狀況是否適合用這種方式訓練或管教孩子。雖然經常很多父母都是火大到不行才會用打(hitting)來收場停止孩子的「胡鬧」(雖然或許對孩子們是很有道理的事...),若真的火大到自我難控制,我認為反而拍打是完全不適合用來管教孩子。所以我若真的生氣到不行的時候,我會避免用打來管教孩子,因為我沒有高尚到氣到頭都快冒煙了,還帶著微笑心平氣和地拍打(spanking)小孩。我也很清楚我這一打下去,可能就停不下來,後果恐怕後悔都來不及。所以我會先讓他去罰站,此時我自己也剛好可以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然後我們兩人都平靜了,我再去他被罰站的地方或叫他過來和他說說為什麼我罰他,然後最後以擁抱(有時加上親親)方式兩人和好。所以我想朱校長所謂的「打」和我說的「打」的定義或許不相同。所以網路上或是書籍上有很多人說,孩子不應該打,或是有的還批評會用打管教孩子的父母,說,「我家孩子不用打也教得很乖啊!所以用打就是不好的,就是暴力!」種類的話。我只能說,「那是你家孩子。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這樣。」而且,他們說的「打」應該是帶著負面情緒的hitting,而不是心平氣和的spanking。我認為用拍打(spanking)訓練或管教,用在對的地方,對的方式,且符合上方敘述之條件之下,並不一定是不好。「管教孩子不要用打」這一句話,我認為要定義很清楚。沒有一個父母願意或樂意打自己親愛的孩子。打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是真的。因為每個父母,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管教孩子,是對是錯,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孩子好。但每次的原則要一致,方法也要適合自己的孩子的特質,若要「打」(spanking)要設定條件不是亂打,也不是高興就免打,不高興就猛打。隨著父母當下的情緒變來變去,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永遠要試探「媽媽(或是爸爸)今天的底線」。界限不清楚,孩子很辛苦。「打」也不應該是讓父母在孩子身上出氣的藉口。所以若不能做到用「打」來訓練或管教孩子的條件,那麼就不能選擇「打」當作訓練或管教孩子的道具。是打非打或是怎麼訓練或管教孩子都很有學問,是我們當父母管教上的大大挑戰!我自己而言還沒有完全做到也沒找到「最適合」我孩子的管教方式,因為孩子繼續成長,今天適合的方式或許明天已經「不靈」也說不一定,所以日日不斷地在繼續努力中。但,我發現當我保持一顆「愛孩子,想瞭解孩子」的心面對他,並且向神請求賜我智慧知道如何引導孩子的時候,我慢慢的會得到一些資源(例如這次的演講會:Seek and you will find!),然後慢慢地抓到和孩子相處的祕訣。孩子在成長,我也必須一起成長。孩子做錯要反省,我也如此。我們都不是完美,孩子們如此,我們父母也是如此。

 

:當孩子起了掙扎(或打架),但講了道理之後,那孩子不回應,不回答,叫他道歉他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說,「好啦,你說道歉,道歉就是!」。該怎麼辦?(發問者為老師)

:小孩要從父母那邊成熟,因為父母,尤其是父親對小孩的影響力遠遠超過老師的。我們需要允許自己降到孩子們的立場想,「翻譯」他們說的話。此時,讓他們說自己心裡的話,不要幫他們說話。我們只觀察,幫助孩子自己說出來他們的觀察,感受。我們只當翻譯,不要說出評論。我們可以說故事幫助孩子看清楚事情,並說出自己的想法。道歉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法。聽完孩子說話後,我們可以發問:「好,那現在我們可以怎麼處理呢?」讓他們思考解決方式,自己表達。或是,「我可以幫上什麼嗎?」等提供協助。我們不掌控,只協助。我們當父母的要發自內心說出好話。

感想:我同意朱校長說的,「道歉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法」。當孩子們起了衝突時,我們雖然會聽兩邊的說法,但我聽完常常會扮起「裁判官」的角色,判斷哪一個錯,哪一個對,然後如果我孩子錯了,我當然就會說,「你要跟他說對不起。」這句話。孩子當然會說,「對不起。」但,若不是他自己主動道歉的,我可以看出來,很有時候他其實根本不懂為何他要道歉。所以還是會犯同樣的錯。這和「叫長輩」,「打招呼」等相當類似。在台灣的文化裡,長輩喜歡孩子「叫」他們為見面時的打招呼,是一種禮貌。我也同意那是禮貌,所以該教,也有在教。但,當我降下到孩子的立場的時候,我發現「叫長輩」對他們或許毫無意義。有時他見到不常見的長輩,或是沒有常常陪他玩的長輩,叫他「叫什麼什麼」,他擺著一副「為什麼?」的表情,有時不叫就是不叫讓當場的所有人都有些尷尬。孩子是很現實的。他不會掩飾,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加上我兒子超有個性,若強迫他事情會更糟。所以了解我兒子的特質的情況下,我事先會提醒孩子今天誰,誰,誰會在場,會去做什麼,遇到時候要叫,大個招呼。因為他們很疼你,好喜歡你,你這樣叫他們他們也好開心的。若是人家看到你都不理你,你會不會很傷心?所以我們看到他們就要叫一聲,那是打招呼,是一種禮貌。這樣,我會講給他聽。但,我經過多次的經驗後,我並不會強迫他執行此事,因為我相信我們都有做給他看,他看著看著就會自然學起來。我也是這樣從我父母身上學起來的。只要給他多一點時間,當他自己明白了,我相信他就會去做。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給我孩子時間成長,但至少我是他母親,我就應該給。有時我失敗,有時我夠耐心,但最重要的是我自己要做到。當他看到我們都有做到我們自己說的,我相信他也會自然做得到。

 

:過動兒怎麼相處?

:過動不是壞事,他們其實很優質!好好對待這樣的小孩兩年,這兩年的時間內,他們的特質上讓我們困擾的都會消失,剩下的都是好的!

1) 孩子兩歲前要盡量避免讓他們看電視,電腦等人照光:研究指出8~16個月的嬰兒,一邊是有看DVD(每次看都超越一小時),一邊沒有看DVD,有看DVD的嬰兒少認識6~8個字。年紀小的孩子們的學習應該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不是從DVD,電視或電腦等。另一個研究指出,每天看一小時以上的電視或電腦,孩子們的過動機率會上升。

2) 過動兒的媽媽要完全包容與接納孩子,當一個協助者。

3) 飲食療法:不給吃糖果,巧克力等甜甜的零食,不給含有咖啡因的食物,盡量不要給他玩電視(電腦)遊戲,電視/DVD要控制在一天30分以下。

4) 父母之間的關係要好

5) 多喝水,多運動,足夠的睡眠

就算天生有過動傾向,可以以後天性的降低過動症狀

讓他們一次完成一件事。此時,我們要支持他,協助他。我們要體會/理會這樣的孩子,只能用讚美來引導他們。這樣好好對待他們兩年,他們的結果會比一般平均的孩子來的優質。我們若有機會遇到過動的孩子,要好好疼愛他們,因為社會上因為他們的特質,他們得到的不友善的態度比較多。所以當我們給他們一點點疼愛,他們就很喜歡你,會很聽你的話。(e.g. 一位老師用讚美引導放牛班成為成績優秀的班的例子)朱校長說,「只教好自己的孩子是不夠的。要多多疼愛,照顧周圍的小孩,其實這也是為自己的孩子好。若過動,我們要更多讚美這樣的小孩因為他們在生命裡收到的harshness太多,一點點溫暖就會感動他們的心。」

感想:其實我原本是想說聽了差不多了,所以要離開講廳了。但,聽到這一部分,我還是留下來聽到最後了。我孩子很好動。有沒有過動,我還不知道。但,就算有又怎麼樣呢?他還是一樣我的寶貝。我留下來聽是想知道我能怎麼樣幫他,我想更瞭解他,所以我留下來聽了。我很高興有聽到這一段。我也希望我可以真的做到。

 

整體感想

最後,我覺得我很幸運可以聽到朱校長的演講。雖然有一些論點我另有看法,不完全贊同,但裡面的很多理念與方法給了我很多鼓勵,很多育兒祕訣。我聽完覺得很有希望,也帶著大大的期待和感謝離開演講廳。育兒是我終身的事業,也是神給我的功課。但我很清楚我並不能做得很完美,神也沒期待我做的很完美。但,我一定要用心做,努力做,那才是神對我的期待。孩子們是神賜給我的禮物,也是祂委託我照顧的寶貝們。若我沒有好好把他們教好,我真的沒有辦法向神交代。大兒子明年要上小學。要不要上小學並不是重點。我們當父母的不只是要訓練他們,管教他們,更是要永遠支持他們,接納他們,讚美他們,鼓勵他們,愛他們讓他們好好走神給他們的道路。就像先生說的,我們要當他們在外界受傷時隨時可以回來的療傷之處,也就是孩子們的「避風港」。我們會繼續當孩子們的後盾,一起尋找神給他們的道路。神啊,謝謝祢給了我這個機會聽到很棒的演講,也請幫助我們可以當孩子們可靠的避風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kkerTree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